<
t7b1小说网 > > 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> 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第73节
    以他和太子目前的关系,实在不适合将这位小侄女接过来,而且就算他愿意,太子也不会愿意的。

    太子不成,那就只剩下老四了,老四和太子一样,膝下有两子一女,长子弘晖乃是嫡出,长女和次子都是李氏所出,这三个孩子全都符合幼儿园招生的年龄规定。

    不过,不同于大哥、五弟都早早的在他这里预定了名额,老四那边三个侄子侄女到目前为止一个来报名的也没有。

    胤祉干脆带着弘晴,拿上幼儿园三个年级的课程表,直接就去了四贝勒府。

    因为事先没下帖子,四贝勒迎客迎得猝不及防,胤祉父子俩被请进去的时候,四贝勒身着粗布短褐,头戴草帽,正在一块方方正正的田里种小麦。

    胤祉难得沉默了,按理来说,满族是游牧民族,可老四却生了一个种田魂,如果他没记错的话,这一块农田所在的位置,原本并不是空着的,而是置放了一处假山,如今却是被清理出来做了农田。

    原本种花种草的地方更是没能逃过一劫,贝勒府的前院已经被老四收拾成半个农庄了。

    虽然布局瞧着还算顺眼,但跟之前比起来,那可差太多了。

    老四不止性子较真,还有些龟毛,在上书房念书时,是个连笔洗摆放都不能错一点儿印儿的人,非得要端端正正放在既定的位置才行,如今把前院收拾成这个样子,他都要怀疑老四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。

    四贝勒弯腰放下种子,倒很从容淡定:“三哥先带弘晴去前厅等我吧,我去换身衣服,马上就到。”

    前院这幅光景,他这身打扮,还有在田里干活时的场景,三哥不是第一个见到的,太子早就来过了,索额图和太子党的其他几位大臣也都来过。

    若非如此,他又怎么能顺利脱离太子党,一心种田,总好过改弦易辙或是另起炉灶吧。

    他也不想把前院弄成这个样子,可他若要把空闲时间都放在种田上,也就只有前院能让他折腾了,府里倒是有正经的花园,可若是都改成农田,女眷和孩子上哪赏花,还不如只在前院折腾。

    好在,种田的确有那么几分乐趣,不只会带来耕作和收获的快乐,在劳动的过程中,也会让他的心沉静下来,更好地思考眼下的局势和他自身的处境。

    所以这田越种,他便越觉得应该脱离太子党,太子如今就是在悬崖峭壁上行走,往前走是万丈深渊,往后走也有不小心跌落下去的风险。

    太子及时让索额图退了,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,他也了解太子,太子必然觉得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,再往下,恐怕就不会再退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局势,他还真看不好,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。

    四贝勒回头看了看刚刚被扔进土坑里的小麦种子,他能拒绝太子,也必然是要拒绝三哥的,他不想跟着太子去做那些无谓的事儿,也不想掺和到三哥那边去。

    更何况跟在三哥身后的皇阿哥已经够多了,他若也掺和进去,对三哥来说反倒不是好事。

    空闲时间,他还是好好种田吧,不掺合旁的了。

    第121章

    胤祉喝着茶,弘晴吃着点心,虽然是在别人家做客,但父子俩都随意的很,主人不在,父子俩还品鉴起了爬了一墙的冬瓜藤。

    是的,不是爬山虎,也不是花藤,而是一墙质朴的冬瓜藤,绿叶交映之间,还能看到几个圆滚滚的冬瓜。

    这画风委实过于质朴了,他之前倒也听说了老四这两年迷上了种田,还往他府上送过瓜果。

    但他想象中的老四种田,是陶渊明的‘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’,布满了诗情画意,他还曾听闻老四种田时还专门让画师在一旁作画,怎么听都有几分后世摆拍的样子。

    哪成想老四都快把前院改成农庄了,而且刚刚在地里劳作的,也就只有老四一人,老四身边的太监总管苏培盛就只在地头看着。

    老四这龟毛的习惯是变了,较真的性子是一点没变。

    胤祉虽然不认识外面的冬瓜藤,但他起码知道冬瓜长什么样,弘晴没把它认成爬山虎就算小孩观察力不错了。

    这也是胤祉花大精力办幼儿园的原因之一,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不识五谷,毕竟像老四这样喜欢种田的皇室子弟,到现在他也就知道老四一个,把老五拉过来,都不一定能认得出来那是冬瓜。

    胤祉甚至怀疑,皇阿玛应该能认得出冬瓜,但未必认得出麦苗,毕竟麦苗和韭菜很是相像,还和未开花的水仙撞脸。

    换了一身常服的四贝勒并不是自个儿来的,还让人去福晋和李氏那里分别把两个小阿哥接了过来。

    三个孩子都生在同一年,弘晖最长,生在三月份,弘昐比弘晴早出生十日,三个小家伙的个头相差无几。

    这几年胤祉过年总不在京城,宝音和弘晴也会在过年的时候向宫里头告假,因此弘晴和两个堂哥并未怎么见过面。

    不过小家伙最近跟着阿玛东奔西跑,见了不少人,其中也包括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小娃娃,所以这会儿一点儿也不害羞和胆怯,主动站出来开口道:“我叫弘晴,今年两岁多,还不到三岁。”

    弘晖来之前就已经知道是来见三伯和堂弟的,先是按照堂弟的句式说了一遍:“我叫弘晖,今年两岁多,还不到三岁。”之后又补充道,“我是你堂兄。”

    又一个堂兄。

    弘晴眨了眨眼睛,他还有弘昱堂兄、弘昇堂兄,还有好几个表兄,一堆兄长,就是没有一个弟弟。

    “弘晖堂兄。”弘晴乖巧喊道,紧跟着便眼神发光的看向比弘晖堂兄旁边的人,比弘晖堂兄还要矮一点,是弟弟吧?

    弘昐有些害羞,但大家都看着他,还是鼓足勇气道:“我叫弘昐,我也是你堂兄,我额娘说,我比你大了十天。”

    额娘还说,堂弟很得皇玛法喜爱,他虽然比堂弟大十天,但他半岁时才被皇玛法赐名,堂弟却是百日时就被赐了名,连大哥的名字当初也是在堂弟百日酒上被顺带着赐下的。

    来之前,额娘嘱咐了他,要好好跟堂弟相处。

    胤祉也没料到老四会把俩侄子都带来,早知道如此,他就不该带弘晴来的。

    总不能当着两个侄子的面儿,只邀请侄女去他在学校念书吧。

    可若是同时邀请三个,他担心一个都带不走。

    老四虽然现在已经不跟着太子混了,可曾经毕竟是太子党的一员,为了躲避纷争,都把前院改造成农庄了,又怎么会在这时候把三个孩子都放到他建的幼儿园里去。

    只带走一个,胤祉还有几分把握。

    若是三个,那他估摸着肯定没什么戏。

    无奈,胤祉只能考虑把几个小家伙支开。

    在胤祉开口之前,四贝勒抢先开口道:“弘晖,你带两个弟弟去正院找你额娘。”

    弘晖年纪虽小,可却已经极有礼数了,板板正正的拱手道:“是,阿玛。”

    还转过身子面向三伯:“三伯,侄儿领两个弟弟去见一见额娘,很快便回。”

    说完,便一左一右牵起两个小家伙的手走出门。

    实在乖巧,胤祉坐在后面瞧着大侄子,还真有点想把小家伙拐到幼儿园去的冲动,不过这可是老四的嫡长子,他把嫡长子拐带走,老四就没法儿向太子的交待了。

    等瞧不见几个孩子的人影了,胤祉才将课程表递过去,道明来意。

    “报名时间已经过半,但到现在也没有女娃娃报名,所以……我是来邀大侄女报名入学的。”胤祉有些艰难的说道,“这是我拟定的课程表,你先看看。”

    四贝勒还以为三哥是奔着他来的,当着侄子的面不好拒绝,所以特意叫来了两个儿子,先把小孩子们支到一边去,拒绝的话他都已经想好怎么说了,没想到三哥不是为他而来,是为了他的女儿。

    四贝勒接过所谓的课程表,识字课、写字、音乐、游戏活动、讲故事、养生拳法、绘画课,居然还有一项清楚的写着户外活动。

    他姑且把户外活动理解成在演武场上活动身体,但‘游戏活动’这一门课他还是头一次听说,瞧着的确是给几岁幼童办的学堂。

    课程看起来不难,时间安排也甚是宽松,难得三哥亲自跑一趟,他倒愿意送女儿过去玩一玩,女儿家也就七岁之前能自由些了。

    胤祉没怎么费口舌,老四便同意了,当场给大侄女报了名,因为情况特殊,他也就不走流程了,直接录取了大侄女。

    办完正事,兄弟俩一时无言以对,胤祉是有几分心虚的,毕竟他知道老四才是历史上最后的赢家,可他如今却对那个位置动了心思,因此他一直不觉得他是在抢太子的东西,面对老四时反而有些心虚。

    四贝勒则是单纯的想要置身事外,因此面对三哥也有几分心虚,这些年三哥待他极好,可他从前帮着太子,如今虽然脱离了太子党,也没打算投奔三哥。

    兄弟俩无话可说,还是几个小家伙的到来才打破僵局,胤祉瞧着耐心牵着两个弟弟的弘晖,忽然意识到,在原来的历史上好像没有哪个皇帝叫弘晖,倒是有一个叫弘历的乾隆皇帝,难不成弘晖将来会和如今的太子一样?

    胤祉看看弘晖,又瞧了瞧老四,最后把目光投向自己儿子,他将来若有那一日,绝不会像皇阿玛一样忌惮自己的儿子,可这么个喜欢撒娇的小懒蛋,他怕是日后当不了慈父了。

    胤祉到底是没提两个侄子的入学之事,他和老四那么长时间的沉默,就已经足够说明老四的态度了。

    他从前不肯在大哥和太子之间站队,如今老四不肯在他和太子之间站队,心境都是相通的,没什么不能理解的地方。

    第一个女学生有了,胤祉便马不停蹄的去请第二位、第三位……

    明珠的孙女、表兄家的外甥女、昔日伴读巴图的小女儿……

    甚至连跟着他主持过永定河改道的上届进士们都没放过,一一上门,连游说都不必,年轻人们思想更为开放,也更好说话,有给自家适龄的女儿报名的,也有给自家妹妹报名的,还有家里没有适龄小姑娘的,甚至打算亲自去游说亲戚。

    年羹尧甚至给远在湖广的妹妹报了名,只是因为距离颇远,送信加上赶路,只能定在年后入学。

    鉴于年羹尧的特殊身份,胤祉还特意问了年羹尧家中有几个妹妹,得到的回答是两个,但适龄入学的只有一个小妹妹,大妹妹今年已经十岁了。

    胤祉也不确定他招进来的新学生是不是历史上老四的贵妃,希望不是吧,否则若干年后,女儿和妾室曾是同窗,尴尬的就是老四了。

    第122章 一更

    如此拼拼凑凑,女生的报名人数仍旧少的可怜,但总算是能在各个年级凑成一个班了,赶在过年前,幼儿园正式建成开学。

    胤祉不光把自家未满三岁的儿子塞了进去,还在里面做了几天的陪读家长,一点儿要夺嫡的样子都没有。

    或许正是因为如此,十三阿哥才会和太子越走越近。

    没了额娘,要照顾两个妹妹的十三阿哥,不得不上进,和三哥比起来,太子的优势更明显不说,两个人当中也只有太子向他抛出了橄榄枝。

    而他不得不抓住这次机会,否则如何给两个年幼的妹妹撑腰呢。

    二姐姐和五姐姐能嫁在京城不抚蒙,他自然也希望自己的两个妹妹将来可以留下来。

    等到两个妹妹长大成人时,或许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就已经不是皇阿玛了,即便皇阿玛那时候还在位,可有太子撑腰,两个妹妹嫁到草原上的处境也会比旁的姐妹好得多。

    额娘临走前,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两个妹妹了,他要护住两个妹妹,投靠太子是最好的选择。

    从康熙三十八年的除夕宫宴开始,跟在太子身后的皇阿哥便从四贝勒变成了十三阿哥。

    让太子都觉得意外的是,在兄弟们当中待遇平平,不怎么被皇阿玛喜欢的十二,居然拒绝了他的招揽,连十二的舅舅托合齐出面都没用。

    不过,他原也不怎么看得上十二,若非托合齐,他都不会招揽十二。

    如此也好,皇阿玛已经颇为忌惮他在朝堂上的势力了,兄弟们当中只十三一个跟着他,反倒更安全。

    翻过年来,十三阿哥正式开始在御前听政,但是和哥哥们当年不同,他得太子提拔,非但可以参加太子党的小会,还能够从太子手中分得一些差事。

    倒比更早在御前听政的十一哥和十二哥更风光,再往前的哥哥们,那就没法比了。

    八哥在礼部风评甚佳,连皇阿玛都赞过几次。

    九哥这大半年一改往日的懒散,年前连上了数封弹劾吏部的部分官员折子,其中甚至包括了刑部左侍郎,偏偏还都不是捕风捉影的弹劾,附带了确凿的证据不说,出手也很是迅猛,折子都未曾经过内阁,直接在大潮会上弹劾,想压都压不下来。

    倒颇有几分三哥收拾内务府时的影子,连太子都觉得往日小瞧了九哥,从前看着懒散,实际上却是在暗中蛰伏。

    如今的刑部,已然是九哥的地盘了。

    至于十哥,动作虽然没有九哥那么大,可是能够在工部和七哥平分秋色,除了有工部尚书萨穆哈相帮外,本身的能力也让人刮目相看。

    可惜七哥不肯接受太子的招揽,不然的话,七哥也不会被十哥分去一半的权柄,太子在工部的人手也不会损失的那般严重了。

    哥哥们都这么厉害,十三阿哥清楚自己要出头并不容易,这也是他投靠太子的原因。

    康熙三十九年静悄悄来临,胤祉不光见到了回京复命的湖广巡抚年遐龄,以及年遐龄即将入学幼儿园的小女儿,还迎来了曾经的山西巡抚倭伦。